fbpx

面对约会暴力,如何保护自己-5 Warning Signs of Dating Violence

研究数据显示约会暴力比我们想象中的普遍那什么是是约会暴力约会暴力有哪些预警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身陷其中却不知情为什么有些受害者最终选择留在关系当中如果你被约会暴力了该怎么办请收看我最新一期视频欢迎留言和分享

什么是约会暴力:

约会暴力是在关系当中一方试图通过了口头暴力,情感暴力,肢体暴力及性暴力等等手段以控制对方。它可能发生在异性恋,同性恋或性少数群体当中。

约会暴力比我们想象中的普遍。

  • 每年全美国有近150多万高中生在约会时遭遇过对方肢体上的攻击。
  • 美国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经在约会时遭遇过对方在身体,性,情感或口头上暴力这一数字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青少年暴力事件。

 约会暴力有偏年轻化的现象

亲密伴侣间暴力发生率统计当中,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是在16岁至24岁的女性当中,这个数字几乎是所有年龄层平均水平的三倍。

而且这个数据是偏保守的,因为:

  • 只有33%的受害者会告诉任何人。在这当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心理因素是我们的羞耻感在作祟,我以前有讲过这个方面的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观看。
  • 81%的父母认为青少年约会暴力不是问题或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问题。
  • 虽然82%的家长确信如果他们的孩子遭受到约会暴力,他们是会知道的。但大多数父母(58%)无法正确识别所有约会暴力的信号。

许多数据显示约会暴力会对我们身体和心理都造成负面影响,受害者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养成吸烟,用药,喝酒,反社会行为;自杀倾向的比率也会随之增加。

约会暴力的种类

  • 肢体暴力:击打,拍打,踢,抓,拉头发等肢体摩擦;
  • 情绪/言语暴力:用语言羞辱你,攻击你; 在朋友或陌生人面前让你觉得尴尬或难堪; 以不同方式威胁你; 告诉你该做什么,穿什么或说什么; 威胁你离开就自杀;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指责你偷吃等等;
  • 性暴力:在你不愿意的情况下亲你,吻你,碰触你;或强迫你发生性行为;限制你使用避孕措施;强迫你发性感,裸露的照片,或拍视屏等等
  • 金钱暴力:强行占有你的财产;不让你去工作;帮你付费,买东西,但是又觉得是你欠他的等等
  • 数字暴力:通过短信,社交平台,邮件跟踪你或威胁你;给出负面评价和评论就(现在所说的网络暴力)等;偷看你的短息和聊天记录;在没有你允许的情况下登陆你的账号等等

在一段关系当中,当我们经历了约会暴力,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会立刻就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或剥夺了,毕竟在关系当中有摩擦是难免的,只有当事情变得比较严重了,我们才会意识到约会暴力的存在,我们该如何去捕捉这些信号或苗头,让我们可以及时和与对方沟通,寻找解决方法,或离开对方。我们该如何学会去保护好自己呢?

警报信号

  • 常常用言语羞辱/攻击你,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
  • 占有欲比较强,不让你和家人,朋友见面,控制你和什么人来往;
  • 易怒,发火/情绪波动比较大;
  • 没有经过你的同意,经常看你的聊天记录等或邮件;
  • 控制欲比较强告诉你该穿什么,做什么和说什么;

当你发现你有可能被约会暴力了或已经被约会暴力了,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会想到离开或报警等等。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情况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有许多研究显示许多受害者都选择继续留在关系当中。心理学家Lenore Walker在1979年的时候提出了暴力循环(The cycle of abuse)。它有三个阶段:张力建设期(Tension building phase),矛盾开始产生,这是一个铺陈和积累的阶段;再到高峰期(Acute battering episode),这是暴力事件的发生;然后到蜜月期(The honeymoon phase),加害者会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或把责任推卸给受害者,然后会对受害者百般的好。很多时候,蜜月期是受害者最终选者没有离开的原因。

制定安全计划:

人身安全计划

计划里必须有紧急情况下可以联系的人的号码,可以去的地方和可以采取的措施等等。

情感安全计划:

善待自己,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譬如散步,看喜欢的综艺节目,运动,听音乐等等

建立一个支持你的网络,信得过的老师/朋友/心理咨询师等等

提醒自己,这不是你的错,这可以更容易让自己走出关系,做出重要的决定等等

对性少数群体的关注

这个群体可能会因为担心被歧视,或怕别人不相信自己,或担心法律不保护他们等等原因而不寻求帮助。其实美国大部分的州的法律都是没有性别歧视的,所以你也可以申请限制和保护令,警察也是必须要处理的。同时你也可以找当地对性少数群体友好的机构寻求帮助。

 

公开课|创伤系统治疗法(Trauma Systems Therapy)在困境儿童帮扶工作中的应用

公开课|创伤系统治疗法(Trauma Systems Therapy)在困境儿童帮扶工作中的应用

成长创伤经历是当今我们国家所面临的最大的,及还没被正视/解决的公共健康威胁

-Dr Robert Block, 前美国儿童医疗协会会长

 

童年逆境经历(ACE)如何影响人们一生的身体健康?

How childhood trauma affects health across a lifetime?

1995年,美国医师Vincet Felitti等人做了ACE研究,即童年逆境经历研究。他们研究了17000多个对象,发现童年逆境经历和成人时期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关联性。ACE研究中,童年不良经验包括:

身体虐待

性虐待

情感虐待

生理忽视

情感忽视

父母之间的暴力

父母患有精神疾病

吸毒或者入狱

父母分居或离婚

在1995年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当时中产阶级的白人,且许多有大学教育程度)中,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有一个或者以上的ACE,并且有八分之一的受试者ACE分数大于4分。这个研究指出,ACE分数越高,在成年时期患身体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越高。童年创伤与成年时期的各种身心状况有关系,像饮酒问题、肥胖症、失眠、抑郁、自杀倾向、性传染病和心血管等疾病。

写在前面的话:

我刚开始进入医院创伤小组做心理咨询的时候,知道服务的人群是经历了各种各样成长创伤的未成年人,对创伤治疗所需要时间和耐心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在咨询当中所遇到的种种状况外的事情还是让我惊讶。

这让我明白了未成年人的创伤治疗有着其特殊性。因为未成年人的不独立性,在咨询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也比较多,他们周边的环境也常常要被考虑进去。

这些儿童经历的创伤事件包括,家境贫困(是的,最新的研究报告证明了在极度贫困环境下成长是一种慢性创伤);父母一方或双方染上毒瘾/有重大精神疾病/犯法被判刑/去世而没法对其进行照顾;儿童经受身体/性虐待等等。

这些家庭大部分在经济上还需要政府的资助。有的儿童还住在原生家庭里,有的因为父母暂时失去了对其的监护权,而被美国未成年人保护局送到临时的寄养家庭里面。在一项统计当中,2016年美国有60多万的儿童被放到临时的寄养家庭里面。每年这个数字都在50多万之间徘徊。

一句话总结就是有成长创伤经历的儿童很多时候还继续活在不稳定或创伤环境当中。

所以我在为儿童及其家庭做咨询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突发状况,譬如父母因要工作养家而取消见面;或寄养家庭儿童多于一人,寄养父母的预约太多,而抽不出时间,也没有地方让我与之见面;或父母亲戚还在打抚养权的官司,儿童因为不知道去向而变的不稳定,治疗徘徊不前;或因其所住的区域不太安全,我不得不减少与儿童见面的次数等等。

所以创伤系统治疗法(Trauma Systems Therapy)即把TF-CBT有效用的模块,像对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心理教育,减压放松练习,情绪调控管理,自我认知练习等等涵盖在里面。同时也把未成年人所处的环境考虑进去。 包括帮助未成年热人改善其生活环境,家庭联盟的建立,安定环境的建立,与未成年人所在的生态环境系统(Social-Ecological Model)(学校/医生/未成年人保护局/法庭等等)沟通合作,为其权益做提倡,精神药物的支持等等。

中国目前有许多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虽然许多儿童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都很强,但是许多报告也明确指出逆境对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长远伤害。创伤系统治疗法(TST)或许可以为作为社会工作者,还有心理咨询师的的你打开帮助与支持这些困境儿童的新思路。

道宁公开课

第29期

创伤系统治疗法

(Trauma Systems Therapy)

在困境儿童帮扶中的应用

北京时间8月11日(本周六)

21:00-22:30

主讲人:谭玉敏

  主要内容

一、创伤系统治疗法

  • 创伤系统治疗法的定义
  • 社会生态系统的定义,内容及在创伤治疗中的作用

二、创伤系统疗法治疗步骤

  • 前期评估
  • 创伤系统疗法的治疗计划
  • 前期准备工作
  • 不同阶段及模块介绍
  • 治疗手法的介绍

     

    如何报名参与公开课

    step1、请转发此公开课课程通知至朋友圈,并在个人主页截图。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道宁公开课助手为好友,并发送step1所截的图给公开课助手。

    step2、道宁公开课助手收到您发送的截图后,会添加您为好友,并将您添加至公开课微信群,这意味着您已成功报名。报名截止时间:开课前一天18:00。(所有申请会在每天18:00统一处理,如果没被拉入群,请耐心等待)

    step3、公开课课程通道将于开课前3天在公开课微信群内统一发布。

    道宁公开课助手微信号:

神奇的大脑1–大脑基本结构 Our Magical Brain Part 1

紧张为什么会导致考试失常?青少年为什么做事比较冲动?临危之际我们是如何脱险的?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们神奇的大脑吧!

大脑各组织的发育和构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出生前就开始了,并持续到成年。 简单的神经连接首先形成,然后是更复杂的链接的形成。 在生命的头几年,大脑每秒钟有超过100万个新的神经连接形成。 经过这段快速扩散期之后,大脑通过一个称为“修剪“的过程来减少连接,不常用的连接就会逐渐消失,从而使脑电路变得更加高效。这也是为什么像朗朗这样的大钢琴家也要每天坚持练琴,如果不练的话,链接就会消失掉。

物种进化需要时间

物种进化是缓慢的。在人类出现的这200-300万年间, 人类的首要目标是生存。我们的祖先通过游牧迁移,合作狩猎和觅食来维持生存。在这200-300万年间,99%的时间里,我们都没有所谓的语言文字,汽车,电力等等。这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我们的大脑的链接是以生存为目的的。

大脑的基本结构

大脑的发展是有分级的。美国著名的神经科医生Bruce Perry把大脑从简单到复杂分为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脑干,间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每个部分调节不同的功能,较低,结构较简单的部分调解基本职能,发育得早些。较高,结构较复杂的部分调解较复杂的功能,发育的晚些。

大脑的四个部分为:

脑干(Brain Stem), 又称生存大脑(Survival Brain),负责调节呼吸作用,心跳,血压等,和抵御威胁。是我们得以维持生命的重要部分。

间脑(Diencephalon)负责神经传导,譬如调节我们四肢运动等。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和情感调节密切相关。边缘系统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叫杏仁核 (Amygdala),它是我们的危险探测器,和我们的恐惧情感相关。杏仁核一旦探测到危险信号,我们的身心就会马上进入应急状态,准备好作出“作战”或“逃跑”的决定。

大脑皮层 (Neocortex) 大概有100到140亿的神经元,主导逻辑,语言,风险评估,注意力等高级功能,到20岁左右才发育完整。

大脑结构的初级功能,像脑干,间脑功能的的正常运作是高级功能,像大脑皮层功能的正常运作的基础.所以一个过于焦虑,冲动和有压力的人是很难参与社会技能的锻炼,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培养,或和他人进行正常交流等。

羞耻感=不能说的秘密 Secrets of Shame&3 ways to develop resilience

2017年10月底到11月初,美国有多起性丑闻被揭发,从好莱坞的著名制片人,著名演员,再到国会议员,大公司总监都纷纷落马,有许多受害者站出来指控这些人对他们所作出的性侵犯。10月,11月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天蝎月。

随后美国女星Alyssa Milano在她的社交网站上,以“我也是”(Me Too)的标签发起了一场反性骚扰的运动。她鼓励曾经经历过性骚扰的受害者们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故事。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响应了。

奇怪的是这些性侵犯事件大多都发生在20年前,30年前,甚至是40年前,为什么这些受害者一直保持沉默呢?在心理学成面上来讲,是受害者所带有羞耻感在作祟。

美国研究人员Brene Brown是这样定义羞耻感的:羞耻感每个人都有,但每个人都害怕去谈论它。因为羞耻感是建立在我们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是有缺陷的,或没有价值的,或有人格障碍的基础上的。所以一旦你知道我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你就不会 接受我,也不会爱我的了 ,所以我们选择不吭声,让这件事变成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但是我们越不去谈论一件事情,越花费力气去抵触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越有可能会控制我们,同时我们不去面对它,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话又说回来,有一点点羞耻感并不是一件坏事情,至起码我们不会随地大小便或不穿衣服就出门,但过多的羞耻感就会给我们的人生带了许多阻碍与破坏。因为:

1.过多的羞耻感会阻碍创新与进步。所有新的想法,新的概念,我们都不知道它能不能够成功,如果我们一直在担心失败会不会很丢脸,别人会不会笑话我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我们就会变得举步维艰,不愿意去尝试。2.当我们的羞耻感被激发的时候,我们大脑接收到的是威胁的信号,我们主管情绪以及生存的大脑组织杏仁核马上会被启动并且进入紧急状态。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过多的羞耻感呢?

1.挑战脑袋里的负面想法。

2.把自己的心情,心理状况写下来。

3找信任的人去聊,也是曝光疗法一个形式。

最后,其实说出来也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当你觉得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过去的创伤时,也没关系,在对的时间接受治疗,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以上说的三个方法对于你来说都没有效用的话,我会建议你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帮助你。

心理健康认知的五个常见误区 5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Mental Health

身体健康出问题,要看医生;心理健康出问题也一样,我们也要寻求帮助。 但我也明白,我们的文化,历史,社会(包括东西方)和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自我认知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比较健康,安全和正面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感到安全和自在的去谈论自己的心情,大多数人都选择避而不谈,报喜不报忧等等。 可是心理健康又是如此的重要,怎么可以不谈!!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们对心理健康认知的5个误区。

Pin It on Pinterest